中国农业网 2014年4月第2期 中国农业网专题首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日趋成熟,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这种通过物联网技术开启的智慧风暴,让农业实现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的目标。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路途中,如何解决遇到的瓶颈也至关重要。
       
 
    以开发利用智能专家系统为先导,对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数据的分析研判,系统规划园区分布、合理选配农产品种,科学指导生态轮作。     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的生长状况等信息,远程监控生产环境,按照农产品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进行控制。     通过在生产(加工)环节给农产品本身或货运包装中加装RFID电子标签,并在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不断添加、更新信息,从而搭建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目前,RFID电子标签、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二维码等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应用到了智慧农业建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
  目前,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采集农业生产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使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并可远程控制。
  通过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透露,物联网技术有望在农业部确定的2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和财政部资金补贴。并先行先试重点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等信息化试验示范工作,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
  目前我国还没有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量化放在经济指标上,并且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回报长,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并且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贴补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难度大的技术要加快引进吸收,短平快的技术要自主研发,把传感器转换成低成本、便携式仪器设备,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
  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并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苍山县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了浙江托普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其所建设的蔬菜大棚中全部安装农业物联监测设备,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大棚蔬菜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生长环境,根据产生的智能监测信息对蔬菜进行精确管理,各种养分按需供给,促进有机高效农业发展。
    源丰提子基地是2013年福建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通过应用农业物联网已实现在计算机和手机上对提子园区的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远程指挥调度;通过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及对农业用药、用水、用肥的精准控制。       基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成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农产品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旅游优势,并联合多方企业,建立农超对接和从农田到餐桌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电话:0571-86712573  传 真:0571-86713556  E-mail:service@agronet.com.cn  设计:不戒和尚  策划:包小7
中国农业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110002